南漳法院:练就“加减乘除”组合拳,让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
自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以来,南漳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和上级法院工作要求,以“1+2+3+N”思路为指引,不断加强服务保障企业的工作,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为加快推动辖区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多措并举做“加法”,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南漳法院多管齐下,充分发挥各项举措叠加的协同效应,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司法服务和保障,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成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南漳县人民法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南漳县人民法院关于对涉企案件实行经济影响评估的实施办法》等制度,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做在实处、取得实效。
开辟“绿色通道”,助力企业依法维权。大力推行网上立案,为涉企案件创设“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优先立案、审查、保全的“一站式”服务,确保涉企案件实现快立、快审、快执。其中,南漳法院仅用10分钟成功对一起管辖权在异地的案件进行了网上跨域立案,让企业依法维权的“第一步”顺利在指尖实现。对困难群体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的民营企业、困难企业在诉讼费用的减缓免方面从宽掌握,2020年以来,南漳法院共计为涉诉企业减缓免诉讼费139万余元。
成立破产审判团队,抽调一名业务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法官下沉企业,提前介入企业破产程序,为企业破产清算和最终的妥善处置出谋划策,助力加速破产案件清理。
做好风险预判,护航企业长远发展。一方面做到分析评估“无死角”。在立审执3个环节对涉企案件法律风险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分析研判,审慎使用信用惩戒和财产保全措施,尽可能减少因涉诉对企业造成的经营风险。自该项制度实施以来,共受理涉企案件(含执行)1612件,涉企评估率达100%。另一方面做到监督考核“全覆盖”。发放涉企案件监督卡,让当事人对法官服务营商环境的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评价。创设“八查”案件评查标准,每季度对涉企案件进行专项评查,并将评查结果纳入法官年终绩效考核,目前,共对916件涉企案件开展专项评查,针对评查中暴露的问题“立整立改”,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最大限度保障涉企案件审理执行的公平公正。
调解为主做“减法”,帮助企业快速摆脱 “纠纷泥淖”
该院充分考虑涉企案件以判决结案而带来的执行周期较长等问题,积极推动多元解纷机制建设,进一步缩减案件审理执行时长,让企业尽快从纠纷中摆脱出来。
矛盾前置,让简易纠纷“不上交”。引入南漳县民商事诉前调解委员会进驻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在不收取诉讼费用的情况下,对简易的民商事案件进行诉前调解,调解成功后,由法院进行司法确认并形成协议当场送达,将纠纷止于萌芽,减少企业诉累,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多方联动,让纠纷解决“加速度”。建立“法院+工会+人社”劳动争议诉裁调对接机制,凝聚多方力量,对涉企劳动争议进行快速调处。成立诉调中心,设立简易案件速调速裁团队,对争议不大、标的额较小的纠纷开展速调速裁,将矛盾化解在诉前,避免因涉诉拖瘦、拖垮企业。
深度触网,让案件调解“跨时空”。依托微信、移动微法院、网上调解为企业提供便捷的纠纷化解平台,让数据多跑腿,企业少跑路,把矛盾终结在“云端”。
2020年以来,通过音视频在线诉前调解案件723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1160余件,涉企案件调撤率达51%。其中,成功调解一起助力残疾人复工复产的案件入选襄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例。
刚柔并济做“乘法”,层层传递涉企执行的“和风细雨”
该院坚持“法理+情理”的执行原则,聚焦涉企案件执行的难点,让企业在体会司法力度的同时也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实施案件繁简分流。根据对执行案件的集中查控结果反馈,以有无足额财产可供执行、有无财产需要处置等为标准,实施繁简分流,实现简案快执、难案攻坚。将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分流出来转移至快执团队,快执快结,最大限度缩短办案周期。
善意文明开展执行。灵活运用“活扣”、“活封”等处置措施,对涉企案件慎用失信、限高等强制措施。对申请保全案件,严格执行分管院领导审签制,不得对企业日常经营账户进行额度冻结,不得“一刀切”冻结企业名下所有银行账户,减少保全工作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影响。其中,在执行一起涉企案件过程中,执行局干警通过紧急解冻债务人账户,不仅用生产经营收益及时偿还了债务,而且“盘活”了被执行企业,实现了双方当事人共赢。该案例入选襄阳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例。
努力提升执行质效。强化“执转破”工作,按照执转破规定要求,对符合条件的执行困难企业依法提交中院启动执转破程序,以破解执行瓶颈。2020年以来,通过上述执行措施共为涉诉企业兑现“真金白银”7200余万元。今年11月,执行局通过微信聊天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耐心调解,成功执结了一起涉约旦商人经营的企业与襄阳某服饰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受到当事人点赞好评,省高院、市中院纷纷进行了宣传报道。
搭建平台做“除法”,建立互信共赢“朋友圈”
该院“化被动为主动”,以“店小二”的姿态和服务理念,不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破除双方的“信任隔膜”,有效促进了法院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走出去”,零距离开展法律服务。建立院领导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制度,院领导与资深法官组成若干司法服务小组,每季度至少下沉企业实地走访1次,开展调查研究,帮助企业分析研判生产经营中可能面临的合同纠纷、劳动争议、侵权纠纷等法律风险,引导企业依法开展经营活动,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2020年以来,司法服务小组先后6次深入企业,走访企业18家,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42次,收集意见建议36条,并向企业发放了《关于企业防范经营法律风险的司法建议93条》,为企业长远发展献计献策。法治宣讲团先后2次走进金融企业,为企业讲解金融合同方面的知识,帮助企业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意识。
“请进来”,面对面倾听企业心声。2020年以来,南漳法院先后3次邀请县工商联、政法委、司法局、公安局、检察院等单位领导、人大代表、企业家代表、执业律师、服务对象等参加开门纳谏座谈会,听取与会代表对法院在服务企业工作方面的意见建议。全面摸排在服务企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解决服务企业工作中的难点、堵点。
“联起来”,聚合力破解企业困境。联合县政府制定了《南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南漳县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的通知》,推动建立府院联动机制,配合政府开展清理处置空壳企业、“僵尸”企业专项行动。自2020年以来,在府院联动机制推动下,已成功对2件长期未结的破产案件进行了清结,同时,受理了6家企业申请破产的案件,现正在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南漳法院始终坚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建设者,案案都是营商环境试金石”的工作要求,以服务企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实际行动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真正让“法治”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张名片,为“金南漳”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