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上班受伤没保险,“法院+工会”帮忙要回赔偿款

时间: 2021-11-05 11:10 来源: 民一庭

在工厂里干活儿时受伤,老板却未给员工购买工伤保险,职工与工厂之间的赔偿金额分歧严重,这可怎么办?11月2日,在“法院+工会”机制的调解下,这起劳动争议案件的双方当事人签订了调解协议。

微信图片_20211105102726_副本.jpg

张某在卢某经营的工厂里务工。2020年12月,张某在工作时左手大拇指被机器绞断,后被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因卢某未给张某购买工伤保险,双方就劳动中受伤造成的损失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张某向南漳县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因对仲裁结果不服,张某遂诉至法院。

南漳法院受理该案后,迅速审查了该案相关证据材料,并开庭审理查明了相关事实。之后,承办法官将该案移送至“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主持调解。

“涉及到工伤、工亡的劳动争议案件,往往对当事人家庭造成的打击很大。”该案承办法官罗学斌介绍,“本案中,原告家属目前正在住院,无论是她自己治疗,还是家人治疗,都急需这笔钱,如果调解不成,后续的过程较为漫长。”面对双方调解金额分歧较大、互不相让的局面,工作室调解员向双方反复沟通。在联动工作机制的作用下,工作室再次组织当事人到厂家会议室进行调解,并邀请县法院、县总工会等相关工作人员到会协助调解。调解员向双方释明法律风险及政策法规依据。经过反复磋商,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调解协议,卢某除已支付的全部医疗费外,再一次性支付张某赔偿款45000元。

按照正常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过程,当事人需要到仲裁机构对劳动关系进行仲裁,不服仲裁的向法院提起诉讼,先确定劳动关系,然后向人社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对认定不服的,再提起行政诉讼,经过一审、二审确认工伤;工伤认定后,还要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伤残等级进行鉴定;最后通过仲裁、诉讼等程序进行工伤待遇赔偿;最终的法律文书生效后才能进入执行程序。整个过程下来,耗时两年三年都属正常。这样一来,当事人不仅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巨大,还可能无法保证赔偿款的及时到付,让当事人陷入到长年累月的诉讼之中。

而现在,针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特殊性,法院、工会、人社局成立了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共同搭建集约高效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法院和工会加强工作协同,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简化了诉讼流程,提高了办案效率,节约了社会资源,缩短了劳动者的诉讼成本,让劳动争议案件提质增效,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