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养老钱”:13万抚恤金,一场关于孝心与信任的亲情审判
那天的薛坪法庭,空气有些凝滞。小儿子攥着银行卡的手微微发抖,对面坐着的,是他85岁的老母亲。一笔13万元的抚恤金,让血脉相连的母子对簿公堂。这场亲情审判,表面争的是钱,内里拷问的,是孝心、信任,更是法律对老人财产的那份硬保障。
一笔消失的“养老钱”
事情源于2023年3月,老母亲的长子不幸因工去世,一笔13万元抚恤金打入了老人账户。病榻上的老母亲没想到,小儿子很快以“支付医疗费”为由拿走了银行卡。仅仅两天时间,卡内13万元就被悉数取走。“他说替我保管,可人在北京那么远,连口热水都端不上啊!”独居乡下的老人攥着衣角,声音发颤。这笔“养老钱”的去向,成了她心头最大的结。
法庭上的辩解:保管还是侵权?法律如何界定?
法庭上,小儿子焦急地辩解:“妈,这钱我一分没动,真没乱花!”他当庭出示证据:一本以小儿子名义单独开户、存有13万元的定期存折,以及显示他每月从母亲社保卡取款,再托邻居转交现金给母亲的银行流水。他解释道,哥哥去世13万元的抚恤金是其取走的,是怕母亲年迈被骗,帮助母亲保管。另外,社保卡需要经常操作刷脸等手续,母亲往返镇上取钱不便且不安全,才每月代为取款并定时转交母亲。
小儿子出示存折和流水,意在证明其未侵占抚恤金,且承担了赡养义务(支付生活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骗取、强行索取”的指控。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程序合法性:取走银行卡和转移13万元巨款的行为,是否获得了母亲真实、有效的授权?法律保障老年人对个人财产的自主决定权。即使最终钱款仍在,未经同意转移财产本身,已构成对老人财产处分权的干涉,不符合法律规定。如果小儿子无法证明母亲当时明确同意其转移这笔钱,那么他当初取出这笔13万元抚恤金的行为,母亲有权要求返还。
时代浪潮下的“孝”字难题
当法官的目光转向具有赡养义务的小儿子时,他哽咽地说:“法官,妈在薛坪那头,我在北京这头,1100公里,不是不想回,是工作拴着人呐!”他展示了频繁的通话记录以及一叠叠往返的车票凭证——那都是他和家人每逢假期就星夜兼程、跨越山河的归途。
肩上的担子、工作的饭碗,让无数像他这样的儿女都成了“云端尽孝”的人。物理的距离,成了孝心最深的沟壑;时代的奔流,让“常回家看看”成了最奢侈的承诺。母亲渴望的是触手可及的温暖,而儿女能给的,却常常是隔着屏幕那头的叮咛和银行卡里冰冷的数字。这份时代赋予两代人的困境,比物质的匮乏更令人揪心。
暖心的转圜:法律为桥,亲情归航
转机,出现在调解室。一直沉默的老母亲忽然轻声说:“要不……让离得近点的大女儿管钱吧?”小儿子立刻点头:“妈,我信大姐!”当匆匆赶来的大女儿接过那沉甸甸的存折时,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最终,在法庭调解下,13万元抚恤金交由同住一地、更便于照料母亲的大女儿保管。
法律丈量权益,亲情呼唤理解
本案最终撤诉结案。但它却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1.老年人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子女务必牢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父母的个人财产筑起了法律屏障。任何形式的侵占、干涉都是违法的。对父母财产的处置,必须尊重、必须沟通、必须获得明确授权。
2. “孝”需依法而行。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距离不应成为忽视的借口,而应成为创新尽孝方式的动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都需在法律框架内尽力落实。
3.沟通与信任是基石。 家庭纠纷往往源于沟通不畅和信任缺失。子女应主动、耐心地与父母沟通财产安排和养老计划,消除误解,建立基于法律和亲情的互信。
当留守老人遇上漂泊儿女
那些说不出口的爱与痛
都在时光里静待和解
法律可以裁断是非曲直,却裁不断血脉相连的深情。这起案件没有赢家和输家,只有千万中国家庭在时代浪潮下的真实倒影——我们拼命奔跑,只为追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二条 老年人对个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以窃取、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财产权益。
老年人有依法继承父母、配偶、子女或者其他亲属遗产的权利,有接受赠与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抢夺、转移、隐匿或者损毁应当由老年人继承或者接受赠与的财产。
老年人以遗嘱处分财产,应当依法为老年配偶保留必要的份额。
南漳县人民法院
2025年8月14日